阿克曼函数
这里,先给出 α(n) 的定义。为了给出这个定义,先给出 Ak(j) 的定义。
定义 Ak(j) 为:
Ak(j)={j+1Ak−1(j+1)(j)k=0k≥1
即阿克曼函数。
这里,fi(x) 表示将 f 连续应用在 x 上 i 次,即 f0(x)=x,fi(x)=f(fi−1(x))。
再定义 α(n) 为使得 Aα(n)(1)≥n 的最小整数值。注意,我们之前将它描述为 Aα(n)(α(n))≥n,反正他们的增长速度都很慢,值都不超过 4。
基础定义
每个节点都有一个 rank。这里的 rank 不是节点个数,而是深度。节点的初始 rank 为 0,在合并的时候,如果两个节点的 rank 不同,则将 rank 小的节点合并到 rank 大的节点上,并且不更新大节点的 rank 值。否则,随机将某个节点合并到另外一个节点上,将根节点的 rank 值 +1。这里根节点的 rank 给出了该树的高度。记 x 的 rank 为 rnk(x),类似的,记 x 的父节点为 fa(x)。我们总有 rnk(x)+1≤rnk(fa(x))。
为了定义势函数,需要预先定义一个辅助函数 level(x)。其中,level(x)=max(k:rnk(fa(x))≥Ak(rnk(x)))。当 rnk(x)≥1 的时候,再定义一个辅助函数 iter(x)=max(i:rnk(fa(x))≥Alevel(x)i(rnk(x))。这些函数定义的 x 都满足 rnk(x)>0 且 x 不是某个树的根。
上面那些定义可能让你有点头晕。再理一下,对于一个 x 和 fa(x),如果 rnk(x)>0,总是可以找到一对 i,k 令 rnk(fa(x))≥Aki(rnk(x)),而 level(x)=max(k),在这个前提下,iter(x)=max(i)。level 描述了 A 的最大迭代级数,而 iter 描述了在最大迭代级数时的最大迭代次数。
对于这两个函数,level(x) 总是随着操作的进行而增加或不变,如果 level(x) 不增加,iter(x) 也只会增加或不变。并且,它们总是满足以下两个不等式:
0≤level(x)<α(n)
1≤iter(x)≤rnk(x)
考虑 level(x)、iter(x) 和 Akj 的定义,这些很容易被证明出来,就留给读者用于熟悉定义了。
定义势能函数 Φ(S)=x∈S∑Φ(x),其中 S 表示一整个并查集,而 x 为并查集中的一个节点。定义 Φ(x) 为:
Φ(x)={α(n)×rnk(x)(α(n)−level(x))×rnk(x)−iter(x)rnk(x)=0 或 x 为某棵树的根节点otherwise
然后就是通过操作引起的势能变化来证明摊还时间复杂度为 Θ(α(n)) 啦。注意,这里我们讨论的 union(x,y) 操作保证了 x 和 y 都是某个树的根,因此不需要额外执行 find(x) 和 find(y)。
可以发现,势能总是个非负数。另,在开始的时候,并查集的势能为 0。
union(x,y) 操作
其花费的时间为 Θ(1),因此我们考虑其引起的势能的变化。
这里,我们假设 rnk(x)≤rnk(y),即 x 被接到 y 上。这样,势能增加的节点仅有 x(从树根变成非树根),y(秩可能增加)和操作前 y 的子节点(父节点的秩可能增加)。我们先证明操作前 y 的子节点 c 的势能不可能增加,并且如果减少了,至少减少 1。
设操作前 c 的势能为 Φ(c),操作后为 Φ(c′),这里 c 可以是任意一个 rnk(c)>0 的非根节点,操作可以是任意操作,包括下面的 find 操作。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。
- iter(c) 和 level(c) 并未增加。显然有 Φ(c)=Φ(c′)。
- iter(c) 增加了,level(c) 并未增加。这里 iter(c) 至少增加一,即 Φ(c′)≤Φ(c)−1,势能函数减少了,并且至少减少 1。
- level(c) 增加了,iter(c) 可能减少。但是由于 0<iter(c)≤rnk(c),iter(c) 最多减少 rnk(c)−1,而 level(c) 至少增加 1。由定义 Φ(c)=(α(n)−level(c))×rnk(c)−iter(c),可得 Φ(c′)≤Φ(c)−1。
- 其他情况。由于 rnk(c) 不变,rnk(fa(c)) 不减,所以不存在。
所以,势能增加的节点仅可能是 x 或 y。而 x 从树根变成了非树根,如果 rnk(x)=0,则一直有 Φ(x)=Φ(x′)=0。否则,一定有 α(x)×rnk(x)≥(α(n)−level(x))×rnk(x)−iter(x)。即,Φ(x′)≤Φ(x)。
因此,唯一势能可能增加的点就是 y。而 y 的势能最多增加 α(n)。因此,可得 union 操作均摊后的时间复杂度为 Θ(α(n))。
find(a) 操作
如果查找路径包含 Θ(s) 个节点,显然其查找的时间复杂度是 Θ(s)。如果由于查找操作,没有节点的势能增加,且至少有 s−α(n) 个节点的势能至少减少 1,就可以证明 find(a) 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Θ(α(n))。为了避免混淆,这里用 a 作为参数,而出现的 x 都是泛指某一个并查集内的结点。
首先证明没有节点的势能增加。很显然,我们在上面证明过所有非根节点的势能不增,而根节点的 rnk 没有改变,所以没有节点的势能增加。
接下来证明至少有 s−α(n) 个节点的势能至少减少 1。我们上面证明过了,如果 level(x) 或者 iter(x) 有改变的话,它们的势能至少减少 1。所以,只需要证明至少有 s−α(n) 个节点的 level(x) 或者 iter(x) 有改变即可。
回忆一下非根节点势能的定义,Φ(x)=(α(n)−level(x))×rnk(x)−iter(x),而 level(x) 和 iter(x) 是使 rnk(fa(x))≥Alevel(x)iter(x)(rnk(x)) 的最大数。
所以,如果 rootx 代表 x 所处的树的根节点,只需要证明 rnk(rootx)≥Alevel(x)iter(x)+1(rnk(x)) 就好了。根据 Aki 的定义,Alevel(x)iter(x)+1(rnk(x))=Alevel(x)(Alevel(x)iter(x)(rnk(x)))。
注意,我们可能会用 k(x) 代表 level(x),i(x) 代表 iter(x) 以避免式子过于冗长。这里,就是 rnk(rootx)≥Ak(x)(Ak(x)i(x)(x))。
当你看到这的时候,可能会有一种「这啥玩意」的感觉。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,或者跳过一些内容以后再看。
这里,我们需要一个外接的 Ak(x),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再找一个点 y。令 y 是搜索路径上在 x 之后的满足 k(y)=k(x) 的点,这里「搜索路径之后」相当于「是 x 的祖先」。显然,不是每一个 x 都有这样一个 y。很容易证明,没有这样的 y 的 x 不超过 α(n)−2 个。因为只有每个 k 的最后一个 x 和 a 以及 roota 没有这样的 y。
我们再强调一遍 fa(x) 指的是路径压缩 之前 x 的父节点,路径压缩 之后 x 的父节点一律用 rootx 表示。对于每个存在 y 的 x,总是有 rnk(y)≥rnk(fa(x))。同时,我们有 rnk(fa(x))≥Ak(x)i(x)(rnk(x))。由于 k(x)=k(y),我们用 k 来统称,即,rnk(fa(x))≥Aki(x)(rnk(x))。我们需要造一个 Ak 出来,所以我们可以不关注 iter(y) 的值,直接使用弱化版的 rnk(fa(y))≥Ak(rnk(y))。
如果我们将不等式组合起来,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。我们发现,rnk(fa(y))≥Aki(x)+1(rnk(x))。也就是说,为了从 rnk(x) 迭代到 rnk(fa(y)),至少可以迭代 Ak 不少于 i(x)+1 次而不超过 rnk(fa(y))。
显然,有 rnk(rooty)≥rnk(fa(y)),且 rnk(x) 在路径压缩时不变。因此,我们可以得到 rnk(rootx)≥Aki(x)+1(rnk(x)),也就是说 iter(x) 的值至少增加 1,如果 rnk(x) 没有增加,一定是 level(x) 增加了。
所以,Φ(x) 至少减少了 1。由于这样的 x 节点至少有 s−α(n)−2 个,所以最后 Φ(S) 至少减少了 s−α(n)−2,均摊后的时间复杂度即为 Θ(α(n)+2)=Θ(α(n))。
为何并查集会被卡
这个问题也就是问,如果我们不按秩合并,会有哪些性质被破坏,导致并查集的时间复杂度不能保证为 Θ(mα(n))。
如果我们在合并的时候,rnk 较大的合并到了 rnk 较小的节点上面,我们就将那个 rnk 较小的节点的 rnk 值设为另一个节点的 rnk 值加一。这样,我们就能保证 rnk(fa(x))≥rnk(x)+1,从而不会出现类似于满地 compile error 一样的性质不符合。
显然,如果这样子的话,我们破坏的就是 union(x,y) 函数「y 的势能最多增加 α(n)」这一句。
存在一个能使路径压缩并查集时间复杂度降至 Ω(mlog1+nmn) 的结构,定义如下:
二项树(实际上和一般的二项树不太一样),其中 j 是常数,Tk 为一个 Tk−1 加上一个 Tk−j 作为根节点的儿子。

边界条件,T1 到 Tj 都是一个单独的点。
令 rnk(Tk)=rk,这里我们有 rk=(k−1)/j(证明略)。每轮操作,我们将它接到一个单节点上,然后查询底部的 j 个节点。也就是说,我们接到单节点上的时候,单节点的势能提高了 (k−1)/j+1。在 j=⌊nm⌋,i=⌊logj+12n⌋,k=ij 的时候,势能增加量为:
α(n)×((ij−1)/j+1)=α(n)×((⌊log⌊nm⌋+12n⌋×⌊nm⌋−1)/⌊nm⌋+1)
变换一下,去掉所有的取整符号,就可以得出,势能增加量 ≥α(n)×(log1+nmn−mn),m 次操作就是 Ω(mlog1+nmn−n)=Ω(mlog1+nmn)。
关于启发式合并
由于按秩合并比启发式合并难写,所以很多 dalao 会选择使用启发式合并来写并查集。具体来说,则是对每个根都维护一个 size(x),每次将 size 小的合并到大的上面。
所以,启发式合并会不会被卡?
首先,可以从秩参与证明的性质来说明。如果 size 可以代替 rnk 的地位,则可以使用启发式合并。快速总结一下,秩参与证明的性质有以下三条:
- 每次合并,最多有一个节点的秩上升,而且最多上升 1。
- 总有 rnk(fa(x))≥rnk(x)+1。
- 节点的秩不减。
关于第二条和第三条,siz 显然满足,然而第一条不满足,如果将 x 合并到 y 上面,则 siz(y) 会增大 siz(x) 那么多。
所以,可以考虑使用 log2siz(x) 代替 rnk(x)。
关于第一条性质,由于节点的 siz 最多翻倍,所以 log2siz(x) 最多上升 1。关于第二三条性质,结论较为显然,这里略去证明。
所以说,如果不想写按秩合并,就写启发式合并好了,时间复杂度仍旧是 Θ(mα(n))。